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中的多巴胺功能,水火不容还是息息相关?
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于1893年将早发性痴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精神分裂症)与情绪障碍(大致相当于双相情感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他还指出,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显示出了复杂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能与典型的任一种疾病完全相符。自Kraepelin时代以来,人们对识别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两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精神病学的发展走在了该领域的前列,大量研究评估了多巴胺功能异常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一种普遍接受的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认为,突触前纹状体多巴胺功能增加导致精神病性特征;其他精神病性疾病也可能与多巴胺功能增加相关,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症状的疗效就是基于这个假说。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同一研究中比较精神分裂症和另一种精神障碍中的多巴胺功能。
在这期JAMA精神病学杂志中,Jauhar等人进行了一项明确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横断面病例对照设计,纳入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6例,健康对照组22例。研究人员进行了[18F]-DOP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量化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纹状体中的突触前多巴胺合成能力(Kicer)。
这些患者都是首次发病,大多数在接受扫描时没有服用精神药物。PET扫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的多巴胺合成能力(Kicer)均显著升高;平均而言,双相障碍患者的Kicer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且在联合性,边缘性和运动性纹状体细分方面显示出显著的异常,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仅在联合细分方面显示出异常。
相比之下,即使在这个小样本中,Kicer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评分在合并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组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符合当前精神病发作标准的双相患者组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关系,但并没有覆盖所有双相患者。
我们认为,即使不是那么明显,但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多巴胺合成能力异常至少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同。在这项研究中的一些观察和一些先前的证据表明,Kicer可能更好地反映了精神病的状态,而不是有精神障碍的特征。Kicer与疾病的持续时间无关,但它显示出与目前的阳性症状水平显著的关系。在目前没有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患者中,没有发现这种关联。
Jauhar以前的研究表明,Kicer与精神病发展有关,而且在急性精神病患者中更为严重。他们的研究也支持,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起初的症状严重程度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严重,PANSS阳性症状评分的标准差是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的51%,而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值仅为22%。当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他们可能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严重的症状,但这是暂时的。因此,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表现出显著的Kicer异常,这与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但是我们认为这不会发生在稳定期和非精神病患者中。事实上,非精神病性BD患者似乎有正常的Kicer。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虽然两种模型在实证研究中并没有相互对立,但在DSM-5中仍保留了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实体。
一些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精神病连续体中存在;另一方面,Jauhar的研究表明,在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多巴胺能障碍中,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是相似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区别它们,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这个框架中,Jauhar等人的研究可以用来在未来的研究中量化这个维度,推进研究议程,最终开发一个更有效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授权。
投稿及医学服务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